印学相关论文
在宋代金石学的相关学术文献中,有不少涉及玺印的收藏、典故、鉴赏、考据等方面的论述,是宋人于金石学中无意间滋生出的印学萌芽。由......
一、引言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,到清代后期,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。至晚清四大家吴让之、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黄牧甫出,遂使数百年......
<正>沙孟海(一九〇〇—一九九二),原名文若、字孟海,号石荒、沙邨、兰沙,宁波鄞县沙村人。他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、幼承庭训,早习篆......
龙渊印社自1946年抗战胜利迁回杭州,俟活动较为正常,即着手编辑出版油印本《龙渊印社社刊》。其创刊时间,据刘江先生《中国印章艺......
<正>《西泠印社》第五辑(二○○五年一月)载有张钰霖女史所撰《王福庵身后捐赠书画所见交游之名录》一文,详细列出了王福庵殁后,其......
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篆刻,经几代印人前赴后继的努力,成了清朝乾隆至咸丰百余年间最大的印学流派。浙派篆刻的兴盛有其深刻的历......
朱简(约一五七○卒年未详),字修能,号畸臣,后改名闻,安徽修宁人,明代安徽杰出的篆刻大师之一,其建树不输于之前的何震,也不逊色于......
书中有势,为印亦有势。印势,从狭义的印学范畴——篆刻艺术层面来讲,是指篆刻中富有联系性、趋向性、运动性的力感,是篆刻艺术中根......
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时期.印学,作为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范畴,在学术转型中,表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:如印学通识的教......
清代冯泌在印学思想上崇古而不泥古,对古印则持“有意无意”的评判准则。冯泌将印喻作书、文、章,赋予了印章极高的历史地位。本文......
今天的天气好得出奇,蔚蓝的天空,湛蓝的湖水,站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前面,面朝西湖的北里湖,远处的栖霞岭仍是满目苍翠,眼前是一大片望不到边......
李滋煊出身于书香门第,其祖母、外祖父和父亲李济川均能书善画,他幼承家学,尤爱书法。早年辗转于郑州和上海两地求学。抗战期间,重......
诗、书、画、印,何积石先生庆幸与此四者结缘。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:“喜信史前文字妙,诗书画印数因缘。”他沉浸在“诗的意境,书......
韩天衡开一代篆刻新风。中国篆刻艺术(印学)史,出现过四次高峰:战国时期、秦汉时期、明清时期及二十世纪末。篆刻艺术的第一次高峰......
传统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篆刻四绝,较之其他三门,篆刻艺术于现当代的情状显得有些“保守”了。五四以后,篆刻创作所受到的冲击远逊......
拥有百年历史的西泠印社,其成立、发展的历程为今人提供了许多有启示意义的先例,而其中,三四十年代西泠印社所作的诸多努力又有着......
<正> 孤山南麓、西泠桥畔,掩映于绿树浓荫中的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建筑,重檐翘角,台楼环廊,正门西侧赫然矗立着一尊高4.2米的汉白......
<正>正对西湖,绿树浓荫,重檐翘脚,台楼环廊。这栋古朴的中西式花园别墅隐匿在西湖岸边淡雅低调,唯有门前的一方青白玉大型印章告诉......
中国绘画自唐代出现"诗书画三绝"之说。经宋,元,明文人画家标榜倡导,"三绝"遂成为画家(包括职业画家)之普遍追求,形成了文学、书法......
作为海内篆刻原拓印谱收藏的重镇,西泠印社孤山库房度藏印谱,一直为广大印人同好所称道。这些印谱,无一不体现着百年来西泠印社“......
印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,具有深厚的东方艺术特色,表现着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思想,是中国人精神象征之一。其产生发展......
张廷济(1768——1848),字叔未,号未亭。嘉兴新篁人。清乾、嘉、道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、书法家、印学家。本文是关于张廷济(金石鉴......
印学研究中,玺印文字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。将文字学研究的成果,及时而充分地应用于篆刻艺术,是十分必要的。《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......
潘天寿作为成就卓著的画家,对篆刻也有着深入的研究,他编撰的《治印谈丛》一书,既有史论之探索,也有实践之操作。《治印谈丛》采用......
陈錬是乾嘉时期一个重要篆刻家和印学理论家。其成书的《秋水园印谱》包括篆刻和理论方面的内容,具有很高的篆刻学习价值。文章以......
邓之诚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,不仅精于诗词之学,对书法、绘画、篆刻等艺术史的研究也很精深。其学术代表作《骨董琐记》采用清代学......
<正>整理者按语:曾默躬(一八八一—一九六一),又名思道,字墨公,号苦行者等,斋号暾斋,四川成都人。父名应寿。默躬出身于私塾、中医......